刚从台湾二次出差归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台湾省,不要相信网上说的了

2024-08-03

(提示:全文2700多字,多图)

我跟台湾有一定的渊源,自80年代末台湾开放探亲政策航以来的这些年也积累了不少对台湾的了解,有来自49年去了台湾的亲人和前公司同事的讲述、也有自己在台湾的亲身经历。

最早印象来自80年代末我太公的四弟从台湾回来探亲。那时我还小,只记得到手的红包、各种好吃的糖果零食和他们手里的摄像机,但后来经常听太公讲他四弟在台湾那边的生活和往事。   


(小时候的集邮册,当时也不咋懂,这部分都是外面寄回来的信件上面撕下来的)


(这张昭君出塞是我最喜欢的,当时台湾到大陆的邮费应该就是9台币)

太公他们四兄弟,太公为老大,因为父亲过世早,17岁就当家,四弟当时才2岁。

二弟在国民党军队当连长,抗战爆发后在河南正面战场战死,尸骨都没单独收敛到。太公从湖南走到河南,就领回一只用过的钢笔、一些衣物和抚恤金(忘记多少银元了),在家里建了一个衣冠冢。   

四弟长大后也入读保定军校并从军,49年跟随去了台湾,直到80年代末回乡探亲。

所以,我们有一个在台湾的亲戚,曾经是国民党,这就是我小时候的认知。太公常常提起他的这个兄弟,跟我们讲他在那边的一些生活,也因此我也对台湾打小就有一些特殊的感情。

毕业后,在北京奥运前,我曾经外派台湾出差工作过一年半的时间,而今年又在那待了3个多月,所以我说对台湾的人和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应该不为过吧。

两次去台的时间间隔比较久,所以感官上的差异也比较大。

零几年时期的大陆和台湾处于一个比较好的时期,大陆高速发展给台湾也带去了很多机会,很多台胞也陆续在大陆投资办厂,四太公家的儿子更早一些,九零年代就来了厦门办厂,产品有激光笔等一些小电子产品。   

那时候台湾人和大陆人相处整体上还是非常友善的,我们看台湾也多少是带点仰慕色彩的,毕竟当时他们的经济发展远超我们,普通人的收入水平也远超我们。

那时北京回龙观的房子才4~5K,朝阳公园旁新建的GOLF公寓18k左右,而我工资才5K多,台湾同事普遍在20k以上,就是这么大的差距,也因此台湾同事优越感也比较强,但整体是友善的。

出差到了台湾后,开支就明显变大了,不过有公司宿舍+补贴,每月盈余比在国内的多了不少,也就忍不住想到处逛逛。

台北整个区域其实不算大(相对北京这样的城市而言哈),台北101大厦刚建成,不得不说,对当时的我而言还是非常有视觉冲击力的,夜晚仰望时,就觉得像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塔下方往上看的感觉,甚至更震撼,高,实在是太高了!   


夜晚的101大厦

台湾街道整体都非常干净,这是我当时的主要印象,街道什么的和南方大城市都挺像。

可能因为我是南方人,说话虽然没有明显的台普感,但也不是第一眼就能看出我是大陆来的,日常在街头溜达,也不容易被认出来是大陆来台的。偶尔和人聊起我来自哪里,大部分都很惊讶,能说国语的基本都表现得非常友善。

有人说自己是XX眷村出来的,祖籍是大陆哪哪的。好些年龄在40岁以上的,能听出他们的口音带有北方口音,山东、河南、西北口音都有,他们大多是眷村二代,偶尔也能见到年老的一代。

曾经在饶河夜市见到一个卖肉夹馍的老人,看年纪得70往上了,推着一个小车。台湾夜市卖肉夹馍的很少见,吃多了台湾口味的食物突然想吃一口不那么甜腻的东西,于是我要了两个肉夹馍和他聊了起来。

他来自河南,也是49年过去的,当时才当兵一年,19岁,到台湾后不到两年就被要求退伍了,身上有伤,行动能力不如正常人。之前一直在眷村生活,一生未婚,和几个同样的老人住在一起互相照顾,陈水扁上台后眷村大规模改建自己又买不起,他被迫来到了台北求生。

他说他家是南阳的,他没有钱也从来没有回去过,也不知道家里是不是还有亲人,说完这他抬头望了望远方,然后又低下了头,我感觉他眼中有些闪光。刚好有一对情侣过来买肉夹馍,我就离开了,心里挺不好受。

如果是现在遇到他,我想我一定会自己能力范围帮助他,可当时的我还不够懂事、能力也非常有限。


眷村老人
(图片为最新拍摄)

到台湾一段时间后,我知道并不是从大陆过去的人都能如我四太公那样,在自己晚年的时候可以回归到自己的家乡,见到自己的亲人。我四太公是幸运的,他的哥嫂一直在老家等他,甚至老房子都还在,只是被分配给了多户人家居住了,墙上被刷上了标语。

这是我初次去台湾除了经济发展震撼我外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情,这个事情在当时我并没有那么大的感触,只有在自己离家很多年之后,才慢慢有的。

刚离家时,是满腔的青春冲动,幻想自己在外面大干一场的场景。

后来我去了台北的几个眷村走了走,见到了很多的老人。跟他们闲聊时,说家里的儿子、孙子辈大多出去了,他们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习惯了身边那些一起过来的兄弟们,舍不得走,这些年也陆陆续续送走了很多人,熟悉的人越来越少,外来人越来越多了。


这位是49年过去的老人,快90岁了,他一直住在这里
(图片为最新拍摄)


眷村小铺,大家聚在一起聊天


眷村文物馆

现在在新竹等地,还有好些眷村保存得较为完整,而有一部分眷村已被改建。如果去台湾,一定要去眷村走走,那里的人整体上和大陆这边心理上走得更近,认同感更强些。

今年再次去台,我的心态也和之前很不一样了。

世纪初时,我四太公还在世,我过去台湾就觉得离一个家中长辈挺近的,心里都有些激动。

而这次,纯粹就是为了工作需要。心态上,觉得台湾不过就是和福建、海南一样的省份罢了,没有了第一次时的激动、仰慕心态。

和更年轻些的台湾年轻人打交道也不如之前的70/80后沟通顺畅,也许是我年纪大、有代沟了?不过都还是挺有礼貌的。

整体上感觉目前的台湾普通人也依然如之前一样友善,街道感觉又老旧了些但是依然很干净、井然有序。总之就是:变化不大。

感觉一切都很熟悉,还是那个样子,就像回到了久别的老家,一切都没啥大改变。   


台北街头

这与在大陆这边几年一个大变化,各种新东西、新建筑层出不穷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对比,甚至有点觉得,台湾在新生事物上有点落伍了,倒是保持了好些传统,挺意外的,比如舞龙舞狮、敬妈祖。   


台北街头舞龙


舞狮子

日常再逛101,觉得不过尔尔,倒是喜欢夜晚跑到山上去看台北夜景了,那里的101好像更美一些。


傍晚的台北

饶河、士林等夜市还是那个样子,南方口味的小吃为主,招牌换了一些。不过,看不到操着北方方言口音的耄耋老人了,只是偶尔能听到一些大陆口音的中青年的叫卖声,有男有女。   


饶河夜市

有点物是人非的感觉,有那么两次,我都刻意去搜寻肉夹馍摊位,寻找那个有点佝偻的身体。

这回因为工作没那么忙,空闲多,可以抽出很多时间去逛逛。

首先就近再去了趟国父纪念馆(台北中山纪念馆),祭拜了下孙先生。


国父纪念馆

重要提示:中山纪念馆现在已经休馆了,据说是要维修,过几年才会再次开放,外面的园区暂时大部分还开放。

然后是改名为“自由广场”的中正广场,只在外面随便走了走,没有去中正纪念堂。


自由广场

还有台湾故宫,之前总惦记那块红烧肉和玉白菜,老想念了,馋。。。馋它们的身子。


台北故宫的五花肉


台北故宫的玉白菜

它们要是在北京故宫而不是在台湾该多好啊。

最后,趁着天气好的时候常去海边溜达下,也没有什么特别的。

就跟在内地的淡季的海边一样,就是人少些。你们看照片,是的吧?

(今儿先到这,待续……)